首页

女奴棉袜

时间:2024-07-09 04:58:57 作者:阿勒泰的草原为何这么美——布尔津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观察 浏览量:39159

  草长莺飞,百花齐放,古道牧歌,牛羊转场……不久前,随着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热播,作为电视剧取景地的阿勒泰地区热度爆棚。

  在“每一帧都是壁纸”的观影享受中,网友们不禁感叹,阿勒泰的草原怎么能这么美!

  草原,远离都市,属于“诗和远方”。而草原对于阿勒泰各族群众来说,是世代生活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,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

  草原是阿勒泰的生态底色。然而20多年前,当地畜牧业普遍停留在传统发展阶段,人草畜矛盾突出,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的不懈探索就此展开。

  在这场草原生态畜牧业改革浪潮中,布尔津县犹如一朵浪花。2022年,布尔津县被纳入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范围,紧抓“人、畜、草”这一解决草原过牧的关键问题,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牧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。

  减畜

  从超载过牧到定草定畜

  布尔津县铁尔沙汗生态牧场洁白的毡房点缀在草原上(6月21日摄)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。 加尔恒·阿热帕摄

  湛蓝的天空下,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铁尔沙汗生态牧场,一片辽阔的草地延展到天际。

  20多年前,这里是另一番景象。

  “以铁尔沙汗生态牧场为例,牧民养殖的牲畜数量逐年增加,过度依赖畜牧业经济,引发了草场超载、植被稀疏、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,在‘靠天养畜’传统思想的影响下,畜种结构逐渐退化。”6月15日,布尔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、副局长达任·达合斯坦说。

  怎么办?布尔津人开始转型探索。

  “减!”以草定畜、禁牧减畜。经过充分走访调研,布尔津县采取草畜平衡、禁牧减畜、草原生态奖补等多项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,根据草场承载力测算标准,减畜超标羊单位。

  达任说,对于县政府作出的这个决定,起初,习惯了传统放牧方式的牧民并不理解,“以草定畜,多出来的牛羊咋养”“实施草畜平衡制度等于减畜,减畜等于减收”……大家议论纷纷。

  如何做通牧民的思想工作?首先是给牧民们算算减畜后的“增收账”。

  “牲畜养殖多,冬天购买饲草料就要花费很多钱,加上牛羊品种不改良,市场行情受限,一年下来能赚几个钱?”2022年4月的一天,在窝依莫克镇克依克拜村,村“两委”召开村民大会,引导大家认识超载过牧的危害。

  村民扎汗别克·哈劳拜家有150只羊,他和妻子一年到头围着羊群转,可到头来,膘情上不去,加上市场价格波动,一年的收入并不多。

  按照自家草场的面积,扎汗别克狠下心把家里的羊减到80只,妻子一个人就能照料过来,他则去了县城务工,一年下来,他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。

  走生态路,算生态账。定草定畜后,借助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和补助政策,引导牧民逐步实施传统畜牧业向“暖季放牧、冷季舍饲”的生产方式转型探索也随之展开。

  “过去是四五月产羔,九十月集中出栏,现在通过人工授精方式科学养殖,一月就能实现产羔,到了六七月就能出栏,阿勒泰进入旅游旺季,牛羊上市,卖上好价钱的同时,减少了上山的牲畜数量,减轻了草场载畜量,达到‘减畜提质、不减收入’的效果。”达任说。

  一方面以草定畜,另一方面采取封、围、育、种、管等综合措施……近年来,布尔津县累计禁牧草场96.65万亩、封育5万亩,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,有害生物防治8万亩,产草量提高3个百分点,减畜后的“发展账”前景美好。

  “增收账”“生态账”“发展账”……随着一次次探索的有益实践,改革的思路越来越清晰。

  代牧

  从人人放牧到持证上岗

  羊还是那群羊,牧羊人却有了新身份。

  在这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,变革的核心力量,正是那些被称为“职业代牧人”的新型牧民。

  5月初,布尔津县390余名牧民在家门口学习并拿到职业代牧人培训合格证,这一度成为牧民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。

  传统上,牧民们以家庭为单位,分散在草原各处,依靠自家的牲畜和草场维持生计。然而,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,传统养殖模式已经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。牲畜品种单一、饲养方式落后、草原资源过度利用等问题日益凸显,草原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。

  在这样的背景下,布尔津县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径,大力推广职业代牧人制度。

  职业代牧人,顾名思义,就是专业从事代牧服务的牧民。他们通过接受系统培训,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,能够为其他牧民提供优质的代牧服务。

  “村小组每10户牧民选出1名代表作为职业代牧人,县林草部门核定当年载畜量后,乡政府再明确牧民与职业代牧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,职业代牧人则根据合同规定,为牧民提供包括饲养、防疫、转场等一系列服务。”达任说。

  今年36岁的木拉提·加尼木汗是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喀拉库勒村村民。作为职业代牧人,今年他代牧了300多头(只)牲畜,每月能挣1万多元。到了10月中旬,牛羊开始整体迁移到农区,这时他就将牛羊归还牧主,5个月的代牧,就能让他足足挣6.5万元。

  眼下,通过职业代牧人制度,布尔津县968户牧民实现持证上岗,推动传统游牧方式向职业化、规范化发展,草原上61万头(只)牲畜由原来7100放牧户减少到1400余户,剩余牧民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多渠道增收,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。

  “以前,不管牛羊多少,家家户户都要占用一两个人放牧。”达任说,“现在,牛羊集中交给职业代牧人,一些牧民就被解放出来了,有的到县城打零工,有的开小餐馆,又多了一份收入,不少牧民在县城买了房子。”

  融合

  从简易设施到生态牧场

  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带火草原风光。眼下,布尔津县各生态牧场迎来一批批游客,骑骏马、坐牛车、住帐篷、望星空。

  据统计,端午节期间,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87.23万人次,同比增长42.58%;实现旅游收入7.42亿元,同比增长48.46%。

  “我在家看了《我的阿勒泰》,看到了夕阳、草原,很美!我就想过来,找到剧中的取景地,复制一下当时的剧照。”来自北京的游客刘先生说,阿勒泰每一处的景色都很美,和电视剧里展现的一样。

  夏日的布尔津县玉什塔斯生态牧场绿草如茵,野花盛开,景色宜人(6月21日摄)。 加尔恒·阿热帕摄

  送走一批游客,迎来一批游客……这是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克孜勒托盖村牧民特辽别克·托克依这些天的生活常态。

  “我家牧家乐建在生态牧场中,这里也是通往喀纳斯景区的必经之路。”特辽别克说,两年前,县里打造生态牧场的好消息在克孜勒托盖村传开了。

  “不用一家一户搭建简易设施了,政府统一建毡房,配套公共厕所、电、水、暖、排水等基础设施,采用‘党支部+强村公司+牧民’管理模式,引导牧民发展旅游业。”听到消息,特辽别克动了心,可经营牧家乐的条件之一,就是上山的牲畜量减少一半。

  思来想去,特辽别克心一横,决定拼一把。当年,他把家中80头(只)牲畜交给代牧人在山下管理,自己带着家人在生态牧场开起了牧家乐。

  “每年只用给村集体交2万元租赁费,我们把牧家乐经营好,一年下来能有十余万元的收入。”特辽别克说。

  探索“牧旅草”融合生产方式,推行“草原旅游+草原畜牧+草原保护”生产生活新模式。2021年来,布尔津县投资6950万元打造草原毡房生态牧场6处。

  周边天然草原减牧4.2万只羊单位,28.81万亩天然草场每亩产草量同比增加3公斤,330户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.2万元,4个牧业村村集体收入190余万元……一个个数字背后,是生态牧场建设取得的成果。

  目前,6个生态牧场发展各有各的路子,模式并不完全相同,充分重视和发挥基层群众的智慧,蹚出了符合实际的路子。“下一步,县里准备建设草畜联营生态牧场3处,探索推动企业联牧带牧生产模式,引进精深加工企业,开发更多适于旅游市场的牛羊肉及其半成品,带动更多牧民增收致富。”达任说。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去年我国居民睡眠指数为62.61分 专家:网络依赖仍为主要原因

彼时在北京文联任职的老舍,对曲艺剧喜爱有加,认为其“填补了北京历史上没有地方戏的空白”。他建议将曲艺剧中的“艺”字去掉,又为突出地域特色,加上北京二字。

刘庆邦: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做准备

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经历让我感到这里比台湾的发展环境要好很多。我的太太和女儿、儿子来深圳以后,都觉得城市很现代化,经济发达、生活便利,就定居在了深圳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会更多地考虑带动和扶持年轻人,这也是一种责任。我认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是比较好的选项,因为两岸同文同种,台湾青年过来比较容易适应。我一直鼓励岛内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大陆实习。去年暑假,我让女儿带了几个同学来深圳。我让他们住在家里,还安排他们去一些单位参访,多开阔眼界。从身边人做起,两岸的沟通交流就都有了。大陆的市场很大,发展机遇也比较多,台湾青年应该来走一走、看一看,最终做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。(央广网 作者:常滨)

中央巡视后,退休3个月的“老虎”被拿下了

10月2日电 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消息,10月02日12时41分,贵州毕节市威宁县发生3.6级左右地震,震源深度10公里。贵州省境内铁路沿线及部分车站均有不同程度震感。为确保旅客运输安全,铁路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,紧急封锁内六铁路相关区段线路,全面巡检行车设备,排查安全隐患,相关区段限速运行。受此影响,途经列车将晚点运行,同时可能造成接续的始发列车晚点。

陈文清将出席第十二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并访俄

慈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,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,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、以受托人名义开展慈善活动。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全国备案慈善信托已超过1400单。

国防部:坚决反对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

这家书店名为“汉声巷”,楼上是《汉声》杂志编辑部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汉声同仁为守护民间文化、传承中华文明而默默耕耘,从风吹黑发到雪满白头。杂志创办人之一黄永松近日辞世,享年81岁。虽连日多雨,岛内不少老友和读者纷纷前来,与汉声老员工共忆黄永松和这本杂志的往昔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